五十两,能刨出三十两确确实实已经是极限了。且不说下半年还不能像往年一样卖鱼贴补。
“那念书要多少?”
这算问到了陶家人的盲点。
众人眼中迷茫。
方问黎:“若是启蒙,方家村的私塾便可。不过一年要十两银。”
陶家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知道念书不便宜,但头一次知道这么不便宜。
村里读书人没几个,往日只从别人口中偶尔听说一月要几两银。
现在到自己家孩子要念书了,才真真切切觉得多。
刨出去十两,余下二十两单单够两个小孩进学堂!
还莫说每月的笔墨纸砚书本钱。
“平摊到每月,加上纸笔这些……用节俭点,两个幼童一月二两足以。”
小孩年纪小,不像像玄同书院里那些书生,每次课考甲等者还有膏火费。
名列前茅者只要节俭些,后期也不怎么花钱。
就是前期就是纯往里面填银子了。
陶有粮紧皱眉头思索半天,还是道:“老三家的,青苗年岁不大,等两年家里定送他去。”
杨鹊却坚持。
方问黎三岁启蒙,五岁入学堂。
十二岁开始下场,十五岁有了举人身份。
到二十岁就已经可以入书院教书,且执教两年已经是书院里响当当的人物。
世人都认为,念书越早越好。
而公卿世家,也无不早早送幼童进家学。
杨鹊站在为孩子考虑的一方,并没错。
而陶家此刻,也确实能送两人一起去。但未来的压力也是双倍的。
杨鹊恳求道:
“爹,就让他试试。”
“若读不走我也不强留,让他回来便是。”
他们老三在家像一头老牛,不争不抢,让做什么做什么。
家底没攒下几个,自己也送不了孩子去。
虽说老大跟老二家也一样尽心尽力为这个家。
但老大家只有鱼哥儿,老二家两口子托老丈人的关系在酒楼有差事。
他们什么都没有。
现在机会摆到面前,他想争取。
陶有粮叹息一声。
“老大老二,你俩说说。”
陶兴隆道:“能送就送吧。”
宋欢道:“照鹊哥儿说的,先试试,念不下来回来也不迟。”
“不止他家青苗,我家青嘉也是一样的。”
陶兴永看了眼自家哥儿。
陶青鱼冲他扬起笑,虎牙尖尖,一脸讨喜。
鱼哥儿对弟弟自来不偏不倚。
他道:“送吧。”
“现在能送就送,读不走或者家里负担不起再说。”
一家人同心协力。
若因为这一件事让老三家起了隔阂,那就得不偿失。
家族家族,同宗同族都要维系,何况是最亲的血脉。
*
刚到手的赔偿银还没捂热乎,就转手到了私塾。
远近各个村子里,幼童开蒙都是送去方家村。
陶家人做了决定,陶兴隆跟陶兴旺立马带着银子过去将这事儿定了下来。
这一下子,家里就只剩下青芽一个小孩。
小哥儿初时知道哥哥弟弟两人都要去念书,委委屈屈说自己也想去。
但无奈不是富贵人家,杨鹊紧紧抱着自己小哥儿,安慰说让哥哥弟弟们回来教。
陶青鱼怕小哥儿伤心,便直接将他带去了县里。
回程的路上,陶青鱼抱着小孩坐在车厢。
身侧放着杨鹊给他收拾的几身衣服。
出了宝瓶村,青芽趴在窗上往村子里看。
“看什么?”
“青嘉哥哥和弟弟。”
“想跟他们玩儿?”
小哥儿摇摇头,回身趴在陶青鱼怀里。
青芽年纪虽小,但也知事了。
在家念书的时候他们是一起的,可是上学只有两个男孩去。
青芽是小哥儿,所以青芽不能去。
他闷闷靠在陶青鱼,不说话。
陶青鱼揉揉他的头发道:“你若是想学,大哥哥教你些其他的。”
“可我想跟他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