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687:斗朝黎(一)【求月票】
沈棠的好奇心快要害死猫了。
“你借了谁的力,打了谁?”
褚曜心情上佳,谈笑如常。
“自然是借郑乔之力打魏元元。既然他不肯出兵,那只能想方设法临阵换将!”
“临阵换将?”
褚曜看着朝黎关方向露出一抹冷笑,似感慨又是讥诮:“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似魏元元这般,最容易被诟病为无能。他死守不出是因为他看到隐患,但在外人看来,死守不出不需要任何才华,只需脸皮厚,无视敌军叫骂即可。一个只会龟缩不出的武将,如何比能力挽狂澜的厉害?”
沈棠却觉得理由不止这个。
“无晦肯定还做了别的。若是嫌弃魏寿无能,一开始也不会派他过来。既然派他来守朝黎关,必然是做了心理准备的。我想,郑乔的耐心可不会只有这么几天……”
褚曜反问:“倘若魏元元反水呢?”
魏寿不喜欢跟郑乔帐下兵马打交道,一些乱七八糟的请帖一概回绝,他特立独行的举动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武胆武者组建各自部曲存在竞争关系,关系就更差了。
二者合一,严丝合缝,构成完整兵符。
魏寿自然也听得清楚。
魏寿气道:“他不是人!他是狗!”
劲装外的纱衣更是边跑边穿。
言外之意,即便褚曜有这个能力伪造,他短时间也弄不来魏元元的亲笔手稿。
眸中凶意涌动,杀意浓烈。
【孩子只是玩玩,有甚关系?】
酒酣耳热之际,监军将魏寿夫人蕊姬被偷,当做笑话讲了出来:“听闻那蕊姬年轻时也是一代绝色佳人,如今也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入了外头那些臭鱼烂虾堆里,啧啧啧,还不知下场会如何悲惨呢。”
蒋傲倒好……
“整顿兵马,终于不用抠脚了!”各个营寨集体骚动,沈棠用湿帕子擦了把脸,碰上悠闲赶来的褚曜,后者似乎不意外这一幕。
属官却是忧心忡忡。
蒋傲亲随哈哈大笑。
屠龙局联军出阵虽仓促,但他们早就做好各项安排,看着乱中有序,在朝黎关大军压境之前摆开了阵势。两方兵马遥遥对峙,蒋傲抬手示意大军停下,看着对面。
无疑,这是在火上浇油。
褚曜眸色柔和地看着主公,老怀甚慰。
二人自然又是不欢而散。
郑乔不悦道:【你照做便是。】
【阿蕊的孩子,要玩什么都行。】
沈棠看他视线落点,递出一张没吃过的饼:“出阵太匆忙了,我还什么都没吃,想来吴兄也是一样?要不要吃点填一填肚子?我看这一仗,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
吴贤:“……”
对面,屠龙局联军。
一般情况,沈棠都是在中军而非阵前。
“褚无晦当年也是没用,怎么不一枪将老王八从嘴巴捅到屁眼,还留着恶心人!”
他的声音并未刻意压低。
蒋傲自然会将火气撒在魏寿身上。
“将军,这褚无晦是谁?这么厉害?”
若非如此,蕊姬也不会答应下来。
【他/她还只是个孩子,懂什么?】
魏寿眯眼:“有天险为什么要出关?”
综上所述——
“不会,郑乔也不想‘打草惊蛇’。”
沈棠发现了一个漏洞:“若是伪造通敌信,落款印章肯定要用到武胆虎符……”
因此,魏寿是安全的。
庆幸的是联军早就渴盼着这一日,阵前军事建设完善,防备意外突发情况,倒不怕朝黎关兵马一下子打到营寨。兵马集结时间充裕,各家营寨上空闪烁着各色武气。
二人便有了本章开头那一段对话。
朝黎关出兵过于意外。
“十万敌兵压境!”
用看傻子一样的眼神看着蒋傲。
真是什么地方都能吃。
他恨多嘴的自己。
饶是沈棠这样不差武气的大户也有些心疼,如此也能明白公西仇为何整天半幅武铠对付了。弱小的对手哪里值得自己消耗那么多宝贵武气?而且,沈棠还是主公。
当然,临行前国主郑乔还叮嘱他:【虽是铁证如山,可魏元元反水一事着实透着古怪。早不反水,晚不反水,偏偏这时候,难保不是杂鱼烂虾的诡计。你去的时候,切记不要惊动魏元元,派人暗中调查。】
沈棠正左手一个大饼,右手一个装着奶的酒囊,吧唧吧唧吃得津津有味,两颊腮帮子轮番鼓起。她嘴巴没有闲着,跟肃杀正经的大军形成鲜明对:“你们看着我干嘛?”
吴贤尴尬笑笑道:“沈弟胃口好。”
属官又听到一个陌生名字。
这玩意儿可是贴身的私人物件。
但是吧,魏寿哪里肯听?
惧怕什么???
呵呵,国主郑乔都没这么大的口气。
“卧槽,怎么会这么意外?”
“这是何意?”
但魏寿理智尚存,强行压了下来,恶狠狠道:“蒋傲这脑子里塞着屎尿屁的蠢货!他既然信心满满,那就让他去找死。老子等着给他收尸,再给他挫骨扬灰了!”
“哼,你来就你来,老子不稀罕!”
褚曜不想承认自己是老姜,虽然是他设局谋划的,但如果没有蕊姬提供的便利,事情根本不会这么顺利,他谦逊道:“若非魏元元与蕊姬感情好,他几乎没弱点。”
褚曜表情闪过一丝古怪:“他以前经常将武胆虎符拿来逗孩子,孩子不懂事,拿来乱盖章,这些都被蕊姬仔细收拾起来。”
褚曜心情大好,但被他栽赃陷害的老朋友心情就不好了。夫人蕊姬被褚曜带走,哪怕知道褚曜会照顾好蕊姬,但仍止不住担忧外加吃醋。屋漏偏逢连夜雨,郑乔派来的愚蠢监军又搞事情,不知道他怎么跟郑乔说的夜袭,居然让郑乔同意临阵换将。
正常虎符就是个什物配件,不具备盖章功能,但武胆虎符不同。严格说来,它应该是“武胆兵符”!分开时是两枚异形花押,一份两半样式。一面阴刻,一面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