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挑拨吐蕃内乱,吞并吐谷浑
紫宸殿中,李绚无奈的苦笑,拱手道:“天后,子嗣之事,在于天,在于人。天者既飘渺,人者需努力,但太子殿下……臣已经尽己所能,最后结局如何,只能看听凭天意。”
骊山温泉宫发生的事情,武后又不是不清楚。
李贤直和太子妃房氏共处一夜之后,便不再相处。
如此,哪里是生子之道?
武后皱了皱眉,说道:“既然如此,那么事有不成,就麻烦南昌王再行一次了。”
“臣自然愿尽绵薄之力,但就怕太子殿下抵触,此番臣用陛下之令,但下一次,在此种事中,若太子殿下提前吩咐,那么即便是陛下之令,恐怕也难进东宫众臣之耳。”李绚忍不住的摇头。
若其他朝政,东宫一干官员自然没有拒绝余地;但涉及太子私事,东宫的这些官员就有理由有借口不介入其中。
“此事倒无需担心。”武后很不在意的摆摆手,说道:“若日后贤儿再无子嗣所出,光是这一事,就足够让东宫众人俯首帖耳;关键,还是你的药,要奏效。”
李绚深吸一口气,拱手道:“天后,依臣所见,殿下心中对太子妃抗拒,若是此时,还有其他女子接近太子殿下,或许……”
“庶长孙?”武后忍不住的皱了皱眉,这个答案可不在她的期许之内。
突然,李治笑了,他摆摆手,笑呵呵的说道:“朕就喜欢看二十七郎高谈阔论的样子,就好像朕亦在少年之时。”
“谢陛下。”李绚再度躬身,然后站了起来,但依旧恭敬的低头。
百姓除了交税以外,只要不遇到灾荒,那么安然的度过一年没有太大问题。
三千士卒,武后也在同一时间看向李绚,目光敏锐。
评价一个朝代的进程,看文治武功是没有用的,要看百姓手里的田地。
如今李贤儿女之事,已经不再是一件小事,若是李贤是真的无有所出,那么哪怕是皇帝再不愿意,也要考量废太子之事。
李治笑了。
“汉高祖,文帝,景帝,乃至武帝。”武后似笑非笑的看向李绚,笑着说道:“南昌王,你是否觉得,本朝,还有陛下,多有武帝之象?”
如此,甚至不如大唐自己募招吐谷浑兵卒,以大唐军制统之。
李绚的呼吸顿时一滞,随后躬身道:“回禀天后,臣观《后汉书》,戾气太重,远不如《汉书》多矣,《汉书》宏伟,博大,有王者之象,《后汉书》,西汉天子多年幼,太过偏颇了。”
武后点点头,转口说道:“本宫听闻你常和太子,还有英王,相王谈及《汉书》?”
李绚拱手,沉声说道:“陛下,我李家,也是陇西世家,那里,也是我李家大本营。”
“不错,明世隐是有手段的。”李治点点头,说道:“此番前行临洮,你和三郎坐镇后军,战兵是不可能派给你们多少的,你在杭州训出来的三千士卒,战力如何?”
“没有不同。”李绚微微拱手,说道:“陛下,在臣看来,大唐难以胜过吐蕃之因,无非地势之劣也;吐蕃地高,常人而上,难免呼吸不及,浑身易疲,但若是能在其上,待个三五年,则可有大成。”
“为何?”武后顿时就来了兴趣。
看如此进度,大唐可不是如同汉景帝之时吗?
再看看世家崛起、统治朝堂的后汉,那简直是一个笑话。
吐谷浑遗族,向来以安乐州都督慕容诺曷钵为主,大唐虽多年体恤,但凡有与吐蕃征战,必定召吐谷浑族人,为慕容诺曷钵所用,随军而行,此军虽在青藏有不俗战力,但却总是没有太大发挥。
陇西世家,不说几十个,但十几个大家望族,都还是有的。
李绚微微摇头,说道:“陛下,世隐真人手段还要在臣之上,臣不认为自己处置手段能够超过世隐真人。”
“能够超过朕的,只有朕之子孙。”李治大笑着从偏门走了进来,李绚立刻拱手躬身:“臣绚,拜见陛下。”
“天后此言有理。”李绚立刻拱手。
“非也。”李绚一句话说的斩钉截铁,他对着武后诚恳的拱手道:“天后,大唐传承至今,尚不足一甲子之数,帝皇传承不过三代,虽有先帝和陛下励精图治,称雄四方,但在臣眼里,足以媲美文景,至于武帝,恐怕还待后人。”
李治抬头看向李绚,似笑非笑的问道:“二十七郎,你如何看?”
若是勤恳一些,再加上有些百艺手段,供养子孙,读书也不是太大难事。
如今慕容诺曷钵手下虽有一众吐谷浑部族,但多年复国无妨,那些部族百姓,已经渐渐的失去了希望。
“哦?”李治顿感无比诧异,看了同样一脸惊讶的武后,他看向李绚问道:“二十七郎,这可和你之前所言大有不同啊。”
李治身体微微前倾,沉声说道:“在灵州有吐谷浑可汗,此番亦有吐谷浑人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