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学不了的个人魅力
“儿臣与丽质商量要不要换一种铜钱,或者是用纸张制成的票卷。”
注意到父皇有些忧心的目光,李承乾又道:“不过儿臣与丽质又否决了这个方略,纸张终究是纸张,铜钱的价值是因为钱真的是铜铸造的,虽说其中有很多的杂质,钱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真的是铜。”
“既然铜钱的现状至今无法改变,儿臣只能盘算黄金与白银的储备了,儿臣需要一个能够处理货币的能臣,解决因关中铜钱过多,而有些通胀的情况。”
李世民蹙眉不语。
“当然了,这种情况如果放任不管也无妨,顶多只是羊肉更贵一些,粮食更贵一些,等到货物输出西域之后,再将大量的铜钱出去,换成金银储备,但目前来看,儿臣还没找到这方面的人才。”
再注意到父皇的目光,李承乾搁下手中的笔,拿起边上的面条道:“父皇别看了,货币贸易是儿臣的短板。”
李世民叹息道:“前些天朕去看望过你舅爷。”
李承乾颔首,依旧吃着面条。
“你舅爷说与承乾谈得多了,便觉得烦。”
李承乾道:“竟觉得儿臣烦人,看来是舅爷是真的老了。”
李世民道:“你舅爷说他老人家听你说话,觉得他老了。”
说话间,一个太监脚步匆匆而来,双手呈上一份急报,行礼道:“陛下,青海急报。”
李世民打算先将碗中的面汤喝完,看着清冽的汤水有些舍不得,但还是先将碗筷搁在桌上,拿过急报看了起来。
殿内安静了片刻,后殿传来了李丽质的话语,在抱怨李治与李慎贪睡。
正值凛冬时节,也是他们最贪睡的年纪,离开东宫大半年,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是要睡个痛快的。
李世民道:“玄奘离开天竺了,看来天竺王放了他,现在又被困在了泥婆罗。”
泥婆罗是一个位于吐蕃与天竺交界处的部落小国,玄奘从天竺向东回唐,必定会途经。
“是松赞干布带着人去泥婆罗营救玄奘,牛进达才得知了消息。”
李承乾揣手道:“玄奘不过是个僧人,他松赞干布何必亲自派人去接。”
“正如你与朕所料,这个玄奘想要回到大唐岂是这么容易的。”
“松赞干布不是天竺人,他喜关中书籍,如果他能够接到玄奘,想必会千方百计拉拢玄奘,他若诚心相待,该会比天竺王更有优势。”
李世民笑道:“你以为他会留在吐蕃?”
李承乾叹道:“儿臣可否向父皇讨要一道旨意。”
“什么旨意?”
李承乾想了片刻,道:“五年前,泥婆罗将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两国是有联姻的,虽说先前吐蕃大败,可松赞干布的根基依旧在,大抵上松赞干布去泥婆罗接玄奘入吐蕃会很顺利。”
“失去了禄东赞的吐蕃更需要贤能的人来治理,松赞干布需要贤臣辅佐,他有足够的理由留下玄奘,儿臣请父皇下旨,玄奘私自出关西行,此举犯了律法,命各路兵马但凡有发现玄奘踪迹,务必将其捉拿带回长安。”
有宫女前来拿走了碗筷,李世民反问道:“为何给他一个罪名。”
李承乾依旧揣着手,打开卷宗看着,道:“就怕松赞干布一直扣押着玄奘,就当是儿臣多想了。”
“朕看来,你这是多此一举。”
“怕玄奘不回来嘛。”
李世民冷哼一声,让人准备笔墨,就下达了旨意。
玄奘的问题不是迫在眉睫的,就像是当下,只要皇帝下一道旨意,给了玄奘一个私逃出关的罪名,那么远在高原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就会很紧张,他会担忧留下玄奘是福是祸,或者说他心甘情愿地将玄奘交还给大唐。
看着敌人摇摆不定又陷入焦虑之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并且身为掌权者可以慢慢观看敌人慌乱无措的样子。
对别人来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可对掌权者来说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将烦恼丢给松赞干布,除了让他能够自乱阵脚之外,大唐就可以专心处理自己的事。
贞观十五年的二月,阿史那思摩送来了急报,他带领突厥骑兵击退了漠北人,将阴山以北两千里的草场抢了回来,并且让突厥与漠北再一次恢复了南北对立的状态。
阿史那思摩派来的使者来信说:“蒙陛下恩赐立为部落可汗,愿意世世为国家的狗,守卫大唐的北门,若漠北人来犯逼迫,希望能入关保长城。”
甘露殿,李承乾听着舅舅念完这份奏报。
李泰也在殿内,他坐在一旁沉默不言。
很多年了,这个弟弟已不再过问政事了,要说这个变化从什么开始的,应该是在房相成了东宫太子的老师之后。
今天李泰是来向父皇禀报括地志的编撰事宜,只不过要等父皇与郑公,舅舅,英公商议了草原局势之后。
听着阿史那思摩送来的捷报,魏征表现出了忧虑的神色。
英公李绩行礼道:“陛下,此战虽说大捷,可阿史那思摩的草原骑兵折损众多,算不上大捷。”
桌上的茶水还在冒着热气,李世民的双脚搁在暖炉边上,沉着脸道:“阿史那思摩其人,好大喜功,夸大了此次捷报。”
李绩行礼道:“正是。”
在当初阿史那思摩前往阴山时,父皇的一席话让对方感激涕零,可在自己人面前,父皇对阿史那思摩的态度又有几分失望。
敌人是可以利用的,阿史那思摩正是父皇正在利用的工具,这一次多少有点驱虎吞狼的架势。
这个突厥人不比契苾何力,更比不上铁血的阿史那社尔。
李世民言道:“阿史那思摩终究是在关中久了,被消磨了心气。”
沉默不言的魏征朗声道:“陛下,臣翻阅近来军报,阿史那思摩的部众并不团结。”
李世民冷着脸还在思量。
魏征继续道:“其部下在进攻漠北之时多有犹豫,各部各自为战,才有了如此死伤,况且他既然要为大唐守着北门不该退守长城,而是应该戍守阴山,即便是阿史那思摩忠心不二。”
“可此人部下的突厥人不见得会听从他的号令,甚至会猜疑陛下,是陛下故意让他们消耗人口,将众多壮年牧民拉去与漠北人作战,阿史那思摩实乃不堪治军大任,如此人物早晚会生变。”
原本是一份捷报,阿史那思摩也向大唐表达了他的忠心。
事实也正如眼前几人分析,这一仗算不上捷报,阿史那思摩的确是个忠心的人。
但只有他一个人忠心没用,他的部下不一定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