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陛下,主要是三个疑点,第一则是北宋灭亡时,四十七代衍圣公携带孔府传承宝物南下,
当年金兵南下,为了显示他们是正统,就扶持了一位衍圣公,这位衍圣公就是留手孔林的第四十七代衍圣公的侄儿孔璠,
自此南北衍圣公出现,这里的孔璠到底是不是真的,并不确定。”
“第二阶段是三朝衍圣公并立,当年蒙古人南下,发现衍圣公不见了,干脆又立了一个位衍圣公,
南宋立的孔端友、金朝立的孔元措、蒙古人立的孔元用,后两者身份依旧可疑。”
“到了元太宗五年的时候,蒙古人打下汴梁,活捉了孔元措……但孔浈这个人出身有问题,因为他母亲改嫁……
元帝也被搞烦了,一怒之下,四十三都没有册封衍圣公。
四十三年后,又是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后,册封孔元孝的嫡长孙孔思晦为衍圣公,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他的父亲叫孔浣,但无论是宋史,还是元史,都没有这个人的记载,
孔家千年传承和世袭从未断过,为什么没有孔浣的记载?
只有一个猜测,那就是孔思晦不是孔家人,是元廷为了孔家气运,用蒙古人的孩子代替了孔思晦。”
“陛下,古籍上说,元世祖让南宗第六代衍圣公孔洙进京,册封为衍圣公,可孔洙拒绝了,元廷为了糊弄世人,就弄了一位蒙古人为衍圣公。”
“陛下,以上都是数本古籍记载的一些推测,真假不知道,礼部、翰林院等都可以作证,请陛下圣裁!”
崇祯点了点头,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点着,身为后世之人,他或多或少看过一些关于孔府血脉的八卦新闻。
说是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了孔家有蒙古族基因。
但这并不能说孔家是蒙古人,经历匈奴南迁、五胡乱华等等以及元廷将宗亲子女嫁到孔家,以此笼络孔家,也会融入蒙古基因。
但如果按照李若涟的说法,那孔家是真的有问题了.
不过真与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很烦这个世修降表的孔家,是成为他文化改革等等额的一个绊脚石,必须得干掉。
“诸位爱卿,此事事关重大,都说说吧!”
说说?
众人心中暗自吐槽,这事儿是能随便说的吗?
但不说吧,似乎有对不起孔圣。
众人将目光看向了礼部尚书刘宗周,礼部掌管五礼之仪制和学校贡举之法,达于天下,以赞上导万民,以布邦教,是群臣之中最有资格在此刻说话的。
刘宗周似乎感应到了背后群臣的目光,暗自吐槽了几声,随即出班了。
“陛下,臣以为,虽然这几本古籍鉴定是真的,但其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待考证,是不是再寻找有力证据后再行定夺?”
瞧瞧,啥叫说话的艺术?
什么叫圆滑?官场老油条?
刘宗周的的这番话充分解释了,认可古籍真假,照顾皇帝面子,但对内容真实保持怀疑,还举了几个古代的例子,而且还赞成继续彻查。
简直是两方都不得罪。
“其他人呢,有没有想说的。”んΤTρs://ωωω.gǎйqíиG五.cōm
“陛下,臣以为这书本身就有问题,不是真假的问题,是保密性的问题,
既然是元廷使的瞒天过海之计,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为什么要记载在古籍之中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陛下,臣以为黄大人言之有理,这实在是有悖常理!”
“陛下,孔家乃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乃是孔圣之后,没有十足的证据,这会激起天下读书人的怒火的。”
“陛下,律法历来都是讲究疑罪从无,无罪推定,要求有完整的证据链,口供、书证、物证、证人证言、检验结论、勘验笔录等,少一样都无法结案,
如今只是一本古籍,这恐怕难以让天下人信服!”
……
有了刘宗周的带头,其他大臣都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大多都是礼部、翰林院、国子监、督察院的官员。
都是持反对意见的,理由就是没有确切的证据。
崇祯面无表情,淡淡道:“其他爱卿呢?都是赞成继续彻查吗?”
“陛下,臣认可刘尚书的话,但臣也想反驳钱大人的话!”
袁可立站了出来,随即又看向刑部尚书乔允升:“乔大人,刚刚钱大人说疑罪从无、无罪推定,这话您赞同吗?”
“对,也不对!”
乔允升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一般轻一些的案件大多是疑罪从无,但大案、特案实行的是纠问制,而且是有罪推定!”
“也就是说,对于大案,嫌疑人要自己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证明不了,那就是有罪?”
“可以这么说!虽然有冤案,但却不会有漏网之鱼,本官要强调的是大案、特案,例如谋反、谋逆、通敌等等。”
“陛下,臣说完了!”
听完乔允升的解释,袁可立朝着崇祯行礼后,退回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