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只是明后年,大海子里的鱼可就不多了。”李建国叹了口气说道。
“那不会。”李龙笑着指着闸门口说,“大哥,那闸门处可没有拦网,下面水库里的鱼在放水的时候,到时就能顺着水上来。上面莫河渠里也会冲下来鱼。明年这里面鱼肯定是没有今年多,但也不会少。”李建国想想也是。
接着继续捞鱼。太阳升起来后,北面各村子里过来捞鱼的多了起来,李建国这边让陶建设看着,他自己驾着马车把一车鱼拉了回去,等到了村子里面,不少人就看到了。
“老李哥,这是哪来这么多鱼?大海子吗?”有关系不错的就直接问。
“大海子水干了,里面全是鱼啊。”李建国也没隐瞒,直接说道,“现在好多人在捞哩?”
“真的假的?”听到的人立刻就惊了,这可不是小事啊。
“真的,看看这车上的鱼,都是我们几个捞的。”
“那谢谢你啊,我们也去弄一些鱼来!”
鱼能卖钱,这是村里人从李龙这里得来的经验。鱼虽然费油,但好吃,这是多年传来下的经验。现在有不要钱随便捡的鱼,谁不想要?
于是呼,呼朋唤友,一下子村里许多人都知道了。
等李建国把一车鱼卸到了老马号的仓库里,拉着马车继续到大海子的时候,村里不少人步行着在往那边走。
等到了大海子,李建国就发现,先前看着海子里人还不算多,也就二三十年。现在人已经快上百了,而且从北岸上往这里进的人还在增加中。
李龙扛着一袋鱼过来,对李建国说:
“大哥,我们开始不捞鱼了,收鱼。现在有些人已经想着卖鱼了,看我这袋子,都是从他那堆里捡的,匀匀的,都是鲤鱼五道黑。”
“没称你咋买?”李建国有些疑惑。
“一条两毛钱。”李龙笑着说,“大点儿的两毛,小点儿一毛,那人一家三口都在捡鱼,捡了得有二百公斤,堆那里也发愁着,我一说要买,他立刻就答应了。”
这种敞开收货的感觉真好。让李龙想起来他去伊犁旅游的时候,在省道315线边上经过的时候,碰到两个哈萨克牧民在卖蘑菇。一编织袋那种大白苇菇,估计得有四十五公斤重,对方要一百,他讲价五十,最后六十成交……算是他上辈子捡到的相当大的一个漏了。
后来再去的时候,普通的巴楚菇都卖到了一百块一公斤——只能说,人多了,物价也是在涨的。
现在就是捡大漏的时候,或者说双赢的时候。
李龙在人群中游走的时候偶尔会捞起一条大鱼,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在物色目标人物。
那些早点过来的人大都是几个人一伙,然后有一个人守着一堆鱼,其他人捡鱼后放在这里。
李龙走到一个二十六七岁女人跟前问道:
“大姐,你问的咋样了,这鱼卖不卖?卖的话我现在就捡,现在就付钱。”
那个女人为难的说:
“我男人说了,要卖就一起全卖掉,不让挑……”
“不挑的话,你这一堆鱼,我最多就出三块钱。”李龙摇了摇头,“小鲫鱼太多了……”
“这鲫鱼不小啊!”那个女人觉得李龙说的不对,辩解着,“这么大,小的那些我们都没捡。”
“但是和那些大鱼相比,你这鱼就小了啊。你这堆鱼有四五十公斤吧,一小半都是鲫鱼,这样的话我买了划不来啊。”
“那也太便宜了吧,折下来一毛一公斤都不到……市场的鱼一公斤七八毛哩。”
“那不一样啊,现在满大海子都是鱼,以前的鱼需要用网捞,现在直接弯腰就捡了……”李龙摆摆手说,“我先去其他地方收鱼了,你们再看看吧。”
说着去了其他人那里。
没一会儿,又成交一单,收了一袋子大鱼,背着往南岸走去。
这时候,他带过来的人大部分也都开始收鱼。
和李龙不同,这些人多少不拘,十条八条也收,一条两条也收,特别是陈兴邦,主打的是和年轻人、小伙子,特别是十来岁的少年去打招呼,看着他们捞到大鱼就开始上前去买。
这些少年基本上手里都没啥钱,所以这鱼一开始捞到还想着拿回去给家里吃,但一多的话,有人拿钱换,哪怕是一毛钱一条,他们也很乐意。
一毛钱,可以在门市部里换好几个,换两根鸡肠子(气门芯的管子,皮筋)来做弹弓了。
所以陈兴邦每次背过来的鱼是最多的。
“兴邦,后面让小龙给你多一些奖金,你这买来的鱼可不少啊!”李建国看得清楚,没一会儿陈兴邦就能背来一口袋鱼,而且还都是大块头,这就显出生意头脑了。
“还是小龙的办法好。就咱们自己捞,这一会儿最多能捞四分之一,这买鱼,可真快!”陈兴邦是由衷的佩服李龙的想法,“就这些鱼,那拿到市场上得换不少鱼哩。那天上市场我是问了,市场上的鱼七八毛一公斤哩,这一来一回,可不少赚。”
“哈哈,一年就这么一次,不然小龙凭啥敢说给你们到时一人弄辆自行车?”李建国笑着说。
“冲这自行车,我得赶紧去再收点,现在正是上鱼的时候哩。”
一袋袋鱼被运过来,李建国又拉一马车回去,再回来的时候,直接把饭带到了这里。
一大筐馒头,两暖壶开水,两盆菜,炒的洋芋丝、咸菜炒肉。
李建国看这时候李俊山背着一口袋鱼过来,便让他把鱼放下,招呼其他人过来吃饭。
干活有热饭吃,这真是把其他那些人都羡慕坏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