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百无聊赖的在皇宫中的后花园陪着几个皇子玩耍,自从他交权给于孝天之后,举家便被禁足在皇宫之中,每日闲来无事,不是看看书,就是在花园之中陪伴一下妻儿。
这样悠闲的日子,从他当上皇帝之后,还从未有过,虽然最初的时候崇祯非常不习惯,而且日夜都感到十分愤懑,气不能平,连续两三个月经常在御书房发脾气,连宫中太监都被他打死了好几个。
但是后来他发现太监们似乎对他没有以前那么畏惧,甚至于也没有以前那么恭敬了,这才意识到他已经不是以前的皇帝,现如今他只是一个挂了虚名的傀儡罢了,如果再这么下去的话,恐怕连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
于是崇祯这才收敛了许多,不再轻易拿那些太监宫女撒气,想到他即便是再不高兴,也已经无法改变眼下的这个事实,他已经被天下人抛弃,虽然他还是大明的皇帝,但是却已经没有了皇权,一切大权都已经被于孝天独揽,他就算是把皇宫给点了,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崇祯这才渐渐的开始接受眼前的事实,心情也渐渐的开始平复了下来,得空的时候招来几个皇子和公主,在御花园之中陪着他们玩耍一番,抑或是教他们读一些书,日子过的倒是也相当平静。
于孝天也没有太过难为他们,每日都及时为皇宫供应新鲜的肉食蔬菜,让宫里面的人倒也衣食无忧,天气冷下来之后,还给宫中送入足够用的木炭供宫中取暖之用,该给送的衣袍也一样不少。
有时候还给宫里面送一些精美的礼品或者小玩意儿供宫里面的皇子公主们玩耍。
甚至于每天于孝天还会派专人,整理一份朝廷的各种大事的简报,送入宫中给崇祯参阅,甚至于还派人时不时的问询一下崇祯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并未彻底把崇祯视作笼中之鸟看待。
最初崇祯拿到这些专-供他参阅的简报的时候,根本不屑一顾,直接丢在一旁,但是后来实在是闲来无事,便开始有意无意的随便浏览一下。
渐渐的这居然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见不到这份简报的时候,他有些魂不守舍的感觉,连连催问为何简报还没有送入宫中。
他刚开始看简报的时候,从来不置一评,特别是对于于孝天下令改制摊丁入亩以及取消皇亲国戚以及地方权贵乡绅的税收优惠的时候,甚至于气急败坏的撕掉简报,大骂于孝天一顿,认为于孝天这么做是自取灭亡,肯定会成为天下公敌,到时候到处都会有人揭竿造反。
后来他在简报上看到于孝天动用铁血手腕,强力在各地强推这些新政,并且杀人无数,更让他笃定的认为,于孝天恐怕过不了几天好日子了,肯定会招致无数人的反对,最终将他掀翻落马。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于孝天推行的新政招致了大批官吏以及地方权贵的抵-制,却并未闹大起来,有限的一些地方确实有人试图抵-制这种新政的推行,但是很快便被于孝天下令扑灭,为此杀了很多人,趁机抄没了不少试图抵-制此政推行的大户。
仅仅是半年时间,单单是抄没的大户家产,就为朝廷筹措到了近千万两白银,大明几省之中,过千大户被抄家,为本已财政短缺的大明获得了一笔巨额收入,大大改善了财政短缺的困境,最起码临时解决了大明现在极度缺乏财政收入的窘境。
而且于孝天改组了锦衣卫,取消了东厂,将锦衣卫改隶到都察院之下,主要负责侦办官员武将叛国、贪鄙、结党营私之事,在锦衣卫原有的人员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清洗,补充了大量新成员,而且限定了他们的权限。
现如今新改组的锦衣卫,有侦事权以及抓人的权力,但是却被取消了审讯犯人的权力,当锦衣卫侦知有官员犯错之后,可以将其逮捕,但是他们没有审讯判案的权力,必须要移交到刑部进行审讯核实锦衣卫侦办嫌犯的罪证,如果罪证属实便移交到大理寺进行判决。
这么一来锦衣卫的权力被收掉了许多,人员也精干了许多,行事也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侦办案件。
而刑部主要负责审讯案犯以及查证锦衣卫所提供的罪证,但是却没有判决权,必须移交给大理寺进行判决。
这么一来都察院以及下辖的锦衣卫属于侦查抓捕机构,刑部则负责审案,大理寺负责判决,三方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使得他们的权力无法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
另外于孝天在这个基础上,对地方官府也进行了改制,大明实行的三司制度,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布政使以后主要负责各种民务,按察使司则负责刑名,都指挥使司则负责军事,这原本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构架,但是于孝天把这方面更细化了一些,将刑狱之事全部划归按察使司负责,地方布政使司无权干涉,使之可以形成独立司法权,不受其他官员的影响。
在州府县一级官府之中,设立巡捕房,专司负责地方地面的刑案侦办一级处置小规模的地方乱民,对于刑案进行侦办。
在府一级新增设一个刑狱使,州县一级设立一个刑狱官,专司负责审案,如遇重犯判决杀头的话,要提交按察司进行复审,按察司负责在各地巡视检查各地地方刑案侦办的情况,负有监督权力,并且有纠正错案的权力。
这么一来地方官员便失去了利用职权草菅人命的权力,非经过按察使司审结,地方官员无权轻易杀掉犯人。
而所有官员又都受到都察院的监督,一旦有地方刑犯家人认为有冤,可找都察院和锦衣卫投告,都察院有权重新提审案犯进行重审。
被于孝天这么一改,地方官员的权力分工更加明确的同时,也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大。
可以说于孝天借鉴了后世的公检法司的构架,重新划分了这个时代的官府和官员的权责,使之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第九十九章 铁腕治国
崇祯琢磨了一阵之后,觉得于孝天这么做似乎有点道理,而且这么做可以控制地方官员权力过大,于是第一次点头称赞了一下。
随着于孝天掌权之后,进入到秋季的时候,崇祯开始从简报上看到了一些更好的消息,为祸中原一带的流民军因为建奴入关,于家军入京,朝廷抽调洪承畴以及大批陕兵入卫的空挡得以喘息,重新开始复振。
但是随着于孝天掌权,重新安排调配官吏以及安排洪承畴和孙传庭返回中原各省督剿流民军开始,流民军的日子很显然不好过了。
随着各种新政的实施,老百姓的负担被大副降低,许多闹得厉害的地方,朝廷直接下旨,免除了那些当地百姓积年拖欠的各种税负,而且当年的粮赋也全部减免,争取吸引离家的百姓返乡复耕。
至于很多连年遭受灾的地方,同样也下旨免去所有拖欠的税负,并且承诺将会重新丈量土地,大幅度削减之前朝廷的各种加派。
这使得老百姓们看到了希望,不再发愁交不起皇粮,所以老百姓开始渐渐的安心了下来,不愿意再轻易加入流民军为祸一方。
流民军渐渐的开始失血,许多流民军之中的乱民,听闻到了朝廷宣布的各种惠民政策之后,再也无心跟着那些匪首们混下去了,于是大批大批的开始当了逃兵,向官府投降,然后回乡重新当他们的农民。
这么一来相当多流民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嚣张了,并且在于家军精锐也投入对他们的进剿之后,各路流民军连战连败,活动范围开始被大幅挤压,不断有一股股流民军在各地强力进剿之下灰飞烟灭,匪首要么投降被捕,要么被杀,几个月下来,十余股流民军被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剿灭。
到了十二年底的时候,罗汝才和张献忠授首,只剩下了最大的一股李自成所部,被赶到了庆阳府和平凉府一带。
与此同时于孝天将各地抄没所获的大批资金以投入到赈济灾民的事情之中,着令各地官府大力赈济灾民,恢复灾民重新回到他们的土地上进行耕作,配合新政的推行,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使得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渐渐的回归他们的故土重新复耕。
在此期间,于孝天令锦衣卫明察暗访,同时也让他的手下进行监控,着实抓住了一大批手长的官吏,这帮家伙贪习惯了,现如今经手这么大量的赈济钱粮,岂能不伸手捞钱,于是一个个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大捞一笔。
于孝天等的就是他们这么干,正愁找不到杀这帮家伙的借口,这一次他们伸手捞钱,可以说是正中于孝天的下怀。
于孝天双管齐下,在赈灾的同时,抓住了相当多官吏的脏手,这一次他可不会客气了,对付这帮贪官污吏,直接就是大开杀戒,杀的可以说是人头滚滚,甚至有的县城,从知县到下面的差役,被抓了个干净,连办事的官吏都没有了。
于孝天不管这些,这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他下令拟旨,选拔大批以前想当官但是没机会的生员,直接外放到各地补缺,至于那些控制地方事务的家族性的小吏,则也使用新人补缺,不怕他们把以前的水搅浑,大不了把之前地方上的那本烂账打个结,开新账,总之确保地方事务有人管就成。
虽然这么做出现了不少的弊端,可是总好过沿袭旧制,继续让地方官场烂下去,如此雷霆手段,在大明史上,也除了当初的朱重八这么干过,就算是心狠手辣的朱棣也没于孝天如此狠辣。
于孝天还想方设法的筹措了种粮,并且在北方各地推广种植良种稻米和谷麦,让老百姓先有粮种可用,从南方调集大量粮食北运,投入对灾民的赈济之中,让老百姓起码能先有口饭吃,撑到过了年夏收之际,只要北方到了崇祯十三年夏收之后,乱象便基本上可以得到控制。
崇祯从简报上看到这么多流民军纷纷被剿灭,不由得暗自有些惭愧,他当了十几年皇帝,但是流民军却越剿越多,中原是越来越乱,可是于孝天才执掌大权半年多时间,流民军就被大批剿灭,河南开始渐渐恢复了平静,湖广一带流民军也逐渐被清剿,现如今只剩下陕西那边,流民军还没有被完全控制,其余的各省已经逐渐的恢复平静。
虽然他认为于孝天如此好杀,并不是好事,弄不好会把地方搞得无官可用,但是事实告诉他,他这种担心并没有称为现实,于孝天破格录用了大批新的官吏,充斥到那些被清洗了官场的地方去,很快就稳住了那些地方的形势。
随着大批赈灾的钱粮被投入到地方之后,老百姓第一次享受到大明子民的待遇,虽然赈济不多,可是却可以让他们勉强维生下去,只要有口饭吃,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愿意揭竿造反,提着脑袋和朝廷官军打仗。
加之这一段时间于孝天令都察院和新的锦衣卫强力介入赈济活动,着实捕杀了一大批按照老习惯,试图从赈济灾民的钱粮中伸手捞一把中饱私囊的官吏,使得老百姓第一次真正的领到了配发给他们的钱粮,让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