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好歹也是成名成家的人了,在那扒拉着手指头算林朝阳卖一万册书能赚多少钱,十万册又能赚多少钱……
算来算去,算的大家都抑郁了。
按照林朝阳作品的一贯销量,拿了版税以后,他出版一部小说少说也是六位数的版税收入。六位数,在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还在拿着两位数工资的时候,林朝阳竟然已经要拿六位数的版税了。
李拓恶狠狠的说道:“该骂!不骂你骂谁?给我这些钱,别说让我挨骂,挨打都行!”
“真应该让《羊城晚报》的记者看看你这副嘴脸,估计报导里面就没我什么事了。”
“我又没拿版税。”
李拓的话只是玩笑,大家又感慨起版税付酬制对于作家们的优待。
有了版税付酬制,但凡销量不太差的作品,带给作家的收入肯定要比以往多出不少来。
“这么做出版社不吃亏,作品销量好的作家也不吃亏,亏的就是那些销量差的作家。”
“也还好吧,要不然他们以前也只是拿基础稿酬,印数稿酬也拿不了几块钱。”
冯穆听着大家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一句:“朝阳此举,算是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冯穆的这番评价让众人唏嘘不已。
77年以后稿酬制度得到恢复,但到如今也仅仅是刚刚恢复了五十年代的稿酬水平。
现在林朝阳带头提出了版税付酬制度,绝对要算得上是一件造福文学界,乃至所有从事文字工作的工作者们。
“我看以后咱们这些同行应该给你立块碑。”李拓半是玩笑,半是严肃的说道。
版税付酬这件事,媒体可以骂林朝阳,读者也可以骂林朝阳,但文学界的人不能骂他,不仅不能骂,还要为他歌功颂德。
在不久的将来,当国内的作家们凭借着版税收入过上了优渥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林朝阳的功劳。
《羊城晚报》上的报导发都发了,大家也只能是讨论讨论。
一夜无话。
作品研讨会结束了,但大家的行程还没有结束,城出版社方面还为大家安排了两天的采风活动。
说是采风,实际上就是游山玩水嘛。
这个时候没有出国旅游一说,到了广东来,肯定要去特区转一转,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跟出国差不多。
新兴的深圳靓风迎人,蛇口工业区是改革开放的名片,也是林朝阳一行人参观的重点。
负责接待林朝阳一行人的是蛇口工业区一位副职领导,大家看到了什么叫招商引资,什么叫“摸着石头过河”。
在蛇口工业区待了大半天时间,晚上一行人被安排到了银湖度假村。
这里是深圳这两年刚刚修建好的度假村,对接的是国际标准,也是赴内地投资的港商们的休闲之地。
晚宴是粤式美食,味道很好,就是不太符合林朝阳的北方胃,总感觉没吃饱。
夜晚,李拓闲不住的拉着李杭育去了度假村里的舞厅,林朝阳则和几位老同志沿着湖岸散步,南国的绿树红与碧水晚风,哪怕已是夜晚,但依旧醉人。
等回到房间后,林朝阳便看见李拓在那里滔滔不绝的给大家介绍这里的迪斯科。
激光频闪灯飞光流彩,变幻不停,配合上轰炸一般的强节奏电子乐,即使你站着不动,也会把你变成一只活蹦乱跳的蚂蚱,这大概就是李拓描述的场景。
这天之后,此次的行程也结束了,众人依依惜别。
林朝阳则留在了深圳,他已经答应了李翰祥要出席香江电影金像奖,所以还得去一趟香江。
不过现在距离金像奖还有四五天,林朝阳的时间很充裕,他打算去见见二埋汰。
自从79年林朝阳回乡那次之后,两人便再也没有见过面,这几年一年保持着两三封通信的频率。
有时候林朝阳写了信,经常没有回信,因为二埋汰干工地,隔个一年半年就要换个地方,所以基本都得他主动给林朝阳写信才行。
上次二埋汰写信落款的地址是正在兴建的国贸大厦的项目部,也不知道换地方了没有。
心中怀着几分期待,林朝阳找到了国贸大厦的大工地前。
“同志,麻烦问您一下,你们这里有没有叫杨俊达的工人?”
“杨俊达?你等我翻翻。有这么个人,你找他有什么事?”
“我是他老乡,这次来深圳出差,过来看看他。”
说着话,林朝阳从兜里掏出了工作证。
保安师傅四十多岁,看着林朝阳工作证上的“燕京大学”四个字,肃然起敬。
“你等着,我让人给你叫他去!”
“好,谢谢您。”
说话间,林朝阳给保安递了根烟,与他闲谈了起来。
被保安支使着去叫人的工友,在工地找了半天,总算是找到了正在楼顶干活的二埋汰。
“弄了半天,你大名叫杨俊达啊,这名字跟你长相可太不般配了!”工友调侃了二埋汰一句。
“你懂个锤子!找我啥事?”
“门口有人找你,说是你老乡,还拿个燕京大学的工作证。诶,我说二埋汰,你还认识那么大的文化……”
工友的话没说完,只见二埋汰一股风跑到通道口,乘着升降机下了楼。
(本章完)